2025年5月13日,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一纸罚单,将上海电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“电银信息”)推至风口浪尖。这家成立于2011年3月10日、总部设于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老牌支付机构,因四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、没收违法所得3.13万元,并罚款571万元,罚款金额达违法所得的182倍,创下支付行业罕见处罚纪录。
老牌支付机构为何遭重罚?
电银信息曾是支付行业的标杆之一。作为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《支付业务许可证》的全国性支付机构,其业务覆盖互联网支付、移动支付、银行卡收单等领域,支持电脑、电话、iPad等多终端电子支付,服务覆盖全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。凭借“安全、高效、可靠”的资金处理体系,电银信息曾与龙湖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,构建“支付+场景”的生态模式。
然而,此次处罚揭开了其合规漏洞:
违反清算管理规定:或涉及资金清算流程不规范,存在交易信息不透明、资金流向监控缺失等问题;
违反商户管理规定:可能存在商户准入审核不严、真实交易场景核查流于形式,甚至为高风险商户提供通道;
违反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规定:或涉及违规操作费率、篡改交易信息、套码(虚构商户类别)等行为;
违反备案管理规定:首次作为独立处罚事由,可能涉及未按规定报备股权变更、系统升级、外包服务商合作等重大事项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此次罚款金额是违法所得的182倍。监管部门通过“天价罚单”释放强烈信号:支付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已终结,合规成本将远超违规收益。
备案管理成监管新抓手
此次处罚中,“违反备案管理规定”首次被单独列示,成为监管升级的关键信号。
根据《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》,支付机构需在股权变更、系统升级、外包服务商合作等14类重大事项发生后2小时内报备。电银信息或因未及时、完整报备相关信息,触发监管红线。业内人士指出,备案管理正从“形式审查”转向“实质穿透”,监管可通过备案数据追溯资金流向、商户真实性,甚至识别潜在的洗钱、套现风险。
“备案不是走过场,而是合规经营的‘底账’。”某支付行业合规总监表示,“未来,监管可能通过大数据比对备案信息与交易数据,精准打击隐蔽违规行为。”
截至目前,电银信息尚未公开回应整改措施。但此次处罚已为其敲响警钟:作为全国性支付机构,其32家分公司若未能同步落实合规要求,可能面临更大范围的监管压力。
对行业而言,此次事件释放明确信号:在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框架下,监管正通过“天价罚单”“备案穿透”“双罚制”等组合拳,推动支付机构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合规驱动”。未来,支付机构需在反洗钱、商户管理、数据安全等领域投入更多资源,以适应“强监管、零容忍”的新常态。